医保支付是基本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是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为继续深化本市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 本市于2019年7月启动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工作,嘉定区作为首批试点区之一,在市医保局悉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医保局与区卫健委紧密配合,试点各项任务有序衔接、稳步推进。
一、领导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平稳推进
2019年5月,市医保局分管领导带队到嘉定调研,强调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指导我区DIP试点工作开展;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并对DIP系统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解读。在市医保局领导和医药服务管理处等部门的持续跟踪指导下,我区积极稳妥落实试点各项任务。
区委、区政府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分管副区长赴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推进DIP试点工作,保证了我区试点工作平稳推进。
二、部门密切配合,各项任务有序衔接
DIP试点涉及规范诊疗行为、病案首页管理、信息采集填报、病种分组确定、年度清算以及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衔接等多方面内容,关系到临床、医务、病案、财务、医保、信息统计等多个部门,试点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区内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协同指挥。
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我区制定工作方案,形成区医保局、区卫健委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在试点启动会上,两部门就DIP试点工作分别进行专题部署和政策宣传动员。启动会后,两部门持续密切沟通,对推进中的各项细节进行反复研究讨论,对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会商,确保及时反馈解决。
三、注重统筹推进,重点环节抓细抓实
DIP试点工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为提高工作质量,我区着力在培训、质控、医疗服务信息全量上传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各试点单位凝聚共识、同向发力。
(一)加强业务培训,夯实业务基础
一是组织二级医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院方代表赴广州现场交流学习。二是积极组织区内培训指导。邀请专家就DIP的理论基础、关键指标等内容对各试点医疗机构院长、分管院长、医务科长等进行全覆盖培训。三是以提高病案首页质量为重点,邀请华东医院、第六人民医院专家就病历及首页书写规范等主题开展多轮培训。四是以市层面组织开展2020年病案编码培训为契机,我局出资组织各医疗机构约60人次参加诊断编码、手术编码培训,为提升我区编码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项质控,巩固控费成果
一是开展病案首页专项质控。病案首页管理是规范诊疗行为的重要抓手。试点以来,依托区病案首页质量管理质控组,每半年开展一轮覆盖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病案首页专项督查,对督查情况形成简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时做好问题的追溯和跟踪。二是通过医疗服务监管和质控联动来做实控费工作。对区域代表性病种的费用进行分析,将均次费用、药占比和耗占比均同比增长的病种作为质控的专项内容,如开展的骨科和普外科的大额病例专项质控等,进一步加强了控费监测的针对性和力度。
(三)加强现场指导,规范数据上传
病案首页等信息全量上传是做好DIP核算和后续监管的前提。在市统一部署下,我局组织开展全覆盖培训,制定数据质量管理方案并实时跟踪各医疗机构上传质量,对上报质量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机构,逐一开展约谈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医疗服务信息上报准确、及时。
四、落实考核机制,正向激励效果显现
在对我区2019年7-12月、2020年度共两轮住院费用按DIP进行考核清算结果显示,在参加考核清算机构中除个别机构外均获得了考核奖励。我区两轮考核累计奖励2300 余万元,正向激励效果显现,进一步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与医保管理部门同向而行,以改革激发活力、增加动力。
一是推动医疗机构管理理念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引导医疗机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发展思路逐步转为以“价值医疗、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导向,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在加强自我管理、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提升为参保患者的服务能力。二是推动医疗机构由被动控费向主动控费转变。激发医疗机构、医保医师主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参与医保控费的内生动力,促进医疗机构采用更合理的诊疗,在减轻参保患者费用负担的同时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向“群众得实惠、医院受鼓舞”的目标迈进。三是推动医保管理由费用审核向提升绩效转变。区域层面以支付方式改革为主要抓手,稳步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激发医疗机构良性竞争,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医保治理格局。
医保支付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是典型的医保支付机制创新。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市医保局工作部署,围绕工作重点,进一步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做好DIP试点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医保基金使用绩效,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